特别关注
面向多维度教学目标的实践教学案例设计——以电子工程设计系列课程为例
高新;张岩艳;司农;1-4
三层次方法在光电子材料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
张斌;5-8
新时期高质量教学推进教务管理范式的探索——以物理学科为例
谭婧;王洪超;9-12
数字时代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
高宗强;高天喜;张格林;李娅;13-16
专题研讨
基于导学关系的科研育人质量提升对策研究
郁颖佳;蒋梦莹;17-20
高校思政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
郭晓川;安利利;张洺绮;21-24
新时代院校特色学科建设发展对策研究
窦高奇;周媛媛;陈斌;刘茜;25-28
基于SEQ的外方课程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
梁健;王建军;29-32
新工科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改造
张志强;韩奇钢;赵小辉;33-36
基于产出导向和PBL策略的“工程流体力学”创新案例
张晓艳;37-40
高职院校“生理学”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情况的反馈调查研究——以洛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
闫君宝;赵红恩;牛小艳;陈歌;41-44
面向新工科的科产教融合“3-3-3”人才培养路径构建——以南京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为例
王银峰;高英;朱跃钊;45-48
基于产教融合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——以培养退役军人为例
曾园;49-52
创业教育对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——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国际学院为例
周扬;侯一鸣;Stefan Schilcher;53-56
激励机制下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设计
张珠;邵菊欣;57-60
专业群建设的思考——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为例
杨连福;61-64
工程问题驱动的塑性成形专业毕业设计新模式
相楠;郭俊卿;皇涛;65-68
以群建院构架下扁平化教学管理策略分析
王静;69-72
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——以南京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为例
童莹;陈瑞;包永强;73-76
教改创新
新工科背景下“传感与测试技术”教学改革初探
刘东东;崔玲丽;77-80
“计算机辅助制图”课程教学改革
邹玲俐;张琼;李茂林;闫蓬勃;81-84
“互联网+”思维在“思想道德与法治”课程中的运用
赵丽;85-88
应用型本科高校“工程训练”课程的改革探索
姚引婧;胡军旺;张日亮;89-92
面向需求的材料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——基于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视角
左舜贵;周细应;石玉枝;93-96
高校“食品工艺学”课程教学改革探索——以青海大学为例
院珍珍;叶英;韩丽娟;97-100
智能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改革刍议
魏敏;101-104
面向产业需求的集成电路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研究
姜赛;张含;邱建华;105-108
探索与实践
“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”课程培养探索与实践
张峰;李林;宋晓华;109-112
基于OBE与课程思政的“单片机原理及应用”教学探索
赵仁涛;李颖宏;刘硕;113-116
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探索
张华;岳文辉;刘德顺;117-120
理工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究——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
杨继凯;王连锴;121-124
前沿课程教学模式优化探索——以“生命科技与当代社会”课程为例
杨吉强;陈云;125-128
基于中国节庆饮食的高校食品类专业劳动教育探索
王阿利;杜钦钦;黄桂东;129-132
“讲好广西故事”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研究
覃锦霞;陆碧静;庞翘楚;133-136
教法研究
基于CDIO-PBL的“电工电子学”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
曾琦;雷勇;沈晓东;137-140
民族院校工科民族班“线性代数”教学建议
杨慧;董连春;冯杰;141-144
浅谈概率解释的历史演进及相关教学改进
杨程博;145-148
“生态经济学”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施
顾鹏程;张云华;张震;149-152
PBL教学对提升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实效性研究
吴志宏;153-156
以学生为主体的5E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
孔丽丽;蒋海青;157-160
“通信设备调试”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
王乐;张竞丹;161-164
翻转课堂模式在“高等数学”教学中的应用策略
孙华娟;贺爱娟;赵斐;165-168
智能制造工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优化研究——以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”课程为例
郭浦山;刘雅玄;潘海军;张屹;169-172
学生教育
全英教学课程中思政教育融合初探
庄鲁文;林凯荣;朱涵;173-176
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
姚熊亮;武国勋;杨娜娜;177-180
如何在高校理工科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
朱小梅;许海梁;孙冰;181-184
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——以“海洋资源与工程导论”课程为例
许春阳;陈永平;张继生;185-188
上一篇:《教育教学论坛》23年11月46期目录
下一篇:《教育教学论坛》23年11月48期目录